「至於泡沫,眾所周知,它代表著一種奢華。它看起來像是沒有什麼用處;它豐沛、親切、幾乎無限地膨脹,令人以為其中有什麼物質會孳生出一種活潑的細菌,一種健康而有力的物質,在一個個微小泡沫中活力充沛的元素。…」
── 羅蘭巴特《神話學》
富士山グラス|菅原工芸硝子設計 |
初見舞台上久違的泡沫,珍珠般的色澤因破裂而不時閃爍,像多彩的蛋白石般不斷地變化,讓人目眩神迷,害我一直岔題想要用日本的「富士山グラス」杯裝 BODDINGTONS(未成年請勿飲酒)來啜飲一大口啤酒沫,綿密泡沫所獨有的半透明光澤,讓鼻腔中似乎也冒出啤酒花的略帶苦味的香氣;它跟我們日常洗臉沐浴所熟悉的泡沫經驗,幾乎完全是兩碼子事!或許跟它出場所搭配的 psychedelic 音樂也有不小關聯,也不由得感嘆,在感官層次上,由量變引發質變還算是件蠻容易達成的事。
© Marc Coudrais |
《肥皂歌劇》是 2010 年的舊作,一個以視覺藝術的觀點參與編舞工作的作品,但它的舞台效果今日看來仍非常前衛。當我們日常熟悉的泡沫變身成為舞台上的主角時,它帶來了很多饒富趣味的聯想和意象,單以視覺效果本身而論,我們甚至可以暫時擺脫現代舞的範疇來看待它,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借鑑。
其實這個作品想玩(說探討有點過於死板)的東西很抽象,透過實驗和各方面的發展而逐步形成,泡沫甚至像有自己的生命般,不時還會脫逃舞者們的掌控,或以魟魚般優雅的泳姿,或以暴雪來襲般的狂亂。當泡沫被賦予了擬人化的舞台語彙,徜徉在其間舞者在其間反而成為了一種媒介。
© Marc Coudrais |
編舞家瑪希德‧墨尼爾(Mathilde
Monnier)的作品不依循傳統現代舞的技巧,而著重在舞者自發性的身體動作,這點在《肥皂歌劇》中尤其突出。抽象藝術家多明尼克‧費格瑞拉(Dominique Figarella)的參與,更讓我們發現原來抽象繪畫中自動性技法,與自由發展的舞蹈肢體這兩者間驚人的相似之處。而作品中亦充斥著嬉戲元素,和編舞家以風格化的手法處理人的互動與關係,使得本作同時具備遊戲和擬仿的特色,彷彿透過了現代劇場的視野,看見了藝術史的源頭:模仿論和遊戲論。
相關演出資訊:
跨領域類:法國《肥皂歌劇》Soapéra
演出時間: 10/5(Fri)19:30|10/6(Sat)16:30| 10/7(Sun)14:30
演出場地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
跨領域類:法國《肥皂歌劇》Soapéra
演出時間: 10/5(Fri)19:30|10/6(Sat)16:30| 10/7(Sun)14:30
演出場地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